火狐体育下载app苹果

慈禧太后的最后一天:用膳到一半突然昏迷,临终匆匆留下三句遗言


发布日期:2025-01-23 05:11    点击次数:64

公元1905年11月15日下午,北风呼啸,漫天飘雪,一片洁白的紫禁城中落针可闻,宫女太监们都瑟瑟发抖,不敢说话,这一切都是因为大清这个末日帝国的最高掌权者慈禧太后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

慈禧太后虽然病重多日,但她的死亡依旧让人意外,这天上午她还在处理光绪皇帝的后事,看起来并非时日无多,可在中午用膳时,她却突然出了意外,用到一半时昏迷不醒。

宫女太监们赶紧叫来了太医,但太医却表示慈禧太后已经不成了,所有人都惶惶不安,慈禧太后可还没有交代后事呢,直到这天下午2点,

慈禧太后突然睁开了眼睛,奄奄一息,声音微弱,匆匆留下了三句遗言。

权力之争,风起云涌

慈禧太后出生叶赫那拉氏这个姓氏可不得了,在爱新觉罗家的祖宗努尔哈赤征服天下之时,叶赫那拉氏的先祖拼死反抗,战败而亡,在死前,他曾发出了一个狠毒的诅咒:

展开剩余90%

“就算我叶赫那拉家族只剩下一个女人,也一定要亡了你们爱新觉罗家族!天地鬼神共鉴之!”

有这么一个渊源在,爱新觉罗家族一向对叶赫那拉氏的女人不感冒,但是慈禧太后却是个例外,她虽然家族不给力,但是貌美如花,机敏聪慧,把咸丰皇帝迷的神魂颠倒,几次三番为她破格,更幸运的是,在受宠的过程中,她还生下了咸丰皇帝的独生子同治皇帝,给自己买了张通向太后宝座的直行票。

直到这里慈禧太后都还只是个后宫妇人,但咸丰皇帝越来越沉迷于温柔乡中后,她就露出了自己对权力的野望,倚仗咸丰皇帝的宠幸和太子之母的身份,慈禧太后积极的打听朝政之事,还为咸丰皇帝代笔批阅奏折,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也就此展开了权力之争。

咸丰皇帝活着的时候,慈禧太后畏惧他的权威,还有几分收敛,但是等她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上位之后,她就再也无所忌惮,百善孝为先,皇家更是以孝之天下,她身为年幼皇帝的母亲自然可以名正言顺的垂帘听证,争夺权利。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摄政的权利是掌握在顾命八大臣手中的,跟他这个太后的关系不大,但是慈禧太后当机立断,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发动政变,将顾命八大臣全部送走,自此,她掌握了朝政大权。

慈禧太后接手的大清是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太平天国势如破竹,稍不注意大清就有亡国之灾,可他对此丝毫没有畏惧,她既然接手了这个天下,那就势必要保存其延续,否则的话,她的荣华富贵也会跟随着这个腐朽的王朝一起逝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慈禧太后励精图治,她清理朝堂,整顿吏治,违背清朝的惯例重用李鸿章、曾国藩等汉臣,对西方列强实施绥靖政策,用金银珠宝喂饱他们的贪婪与野心,并借助他们的武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在慈禧太后的一番努力之下,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大清朝暂时恢复了表面的平静,她又重用李鸿章等洋务派,让他们“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等人也没有让她失望,他们建造的汉阳铁厂、江南制造总局等产业的确让清朝的军事和工业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进步。

正当慈禧太后志得意满的时候,一个晴天霹雳从天而降,她年轻的儿子同治皇帝换上了不可说的病症,无嗣而终,这对她而言简直就是致命的打击,她不仅失去了唯一的亲生孩子,而且还失去了致命的合法性,后者甚至比前者还要糟糕。

这个时候,很多宗室大臣都想趁火打劫,立一个与慈禧太后无关的新皇帝,夺走她执政的权力,将她赶回后宫,但是慈禧太后也不是吃素的,她立刻就派出了心腹平定朝堂,然后火速接自己的亲外甥、年仅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为帝,是为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继承皇位时,年纪尚小,朝政大权理所当然地又回到了慈禧太后手中,不过等到光绪皇帝年纪渐长之后,姨甥俩就撕开了温情脉脉的假面,开始陷入残酷的权力争夺之中。

于光绪皇帝而言,他才是皇帝,这个天下的主人,如今大清风雨飘摇,西方列强年年扣边,正是他发动改革为国尽力的时候,慈禧太后以一己之私不愿还政,实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慈禧太后而言,光绪皇帝只不过是命好才捞了一个现成的皇帝之位,如果没有她这个姨妈的话,他哪里摸得上龙椅的边?如今他非但不感激,反而还被什么维新派冲昏了头脑,一心想要革他们这些老贵族的命,也不怕把自己的命给革了!

姨甥俩都觉得自己有理,谁也不肯让步,最后只能在朝堂上刀兵相见,光绪皇帝不顾老贵族们的阻拦,在康有为等人的协助下展开了戊戌变法,然而这场变法中的许多条例都挖了满洲贵族的跟,受到了守旧派的全面抵制,在慈禧太后的带头攻击之下,这场变法不过维持百日就宣告失败。

光绪皇帝政斗失败,作为代价,他心爱的珍妃被关进了冷宫生不如死,他自己也被送到了瀛台远离朝堂,慈禧太后大获全胜,从此朝堂之上再无人能与她争锋,她就是这大清实际意义上的主人。

老迈体弱,强弩之末

慈禧太后本以为只要解决了光绪帝,那这大清就还是她的天下,她就还可以纵享荣华富贵,但是事实并未如她所想,光绪皇帝虽然倒了,但是列强们却还活生生的,他们觊觎中国的丰富物产和庞大国土,先后发动了数场战争,慈禧太后不敌,被吓的弃城而逃,一路颠沛流离。

为了送走西方的这些大爷,慈禧太后只能捏着鼻子签下了数则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主权,做进了卖国之事,也招来了无数的骂名,同时她还要继续处理朝政,“万几待理,心力俱殚”。

慈禧太后毕竟已经是个年过七十的老人了,这样的生活对她的精神和身体状况都造成了极大的损伤,她一天比一天的衰弱下去,不过有一群太医的照顾,她的身体状况也还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直到一场风寒引发的痢疾,彻底将她送入了死亡之路。

那天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四岁大寿,她平生最爱奢华的大场面,所以哪怕国家已经陷入无法挽回的颓势,她也不管不顾的从国库掏了大笔钱财来筹划她的寿宴,底下的大臣们知道她的性子,纷纷献上了无数奇珍异宝,将场面弄得十分宏大。

慈禧太后忧虑多日,好不容易碰上了这个高兴的日子,不禁心情大好,拿起杯子痛喝了几杯美酒,还吃了不少的山珍海味。

从养生角度来讲,慈禧太后这样的老年人应该戒烟戒酒戒油腻,才能活得长久,这么一通大吃大喝,对她的身体是十分不利的,事实也果然如此,参加完寿宴之后,慈禧太后就觉得腹部坠痛,接连几天腹泻不止,长久以往就发展成了痢疾。

这病其实也不严重,如果在现代的话,急诊抗生素下去也就能够解决了,但是在那个时代中医当道,根本就没有太好的消炎方式,慈禧太后喝了太医开出的无数方子也没有好转,太医生怕她病急了会杀人,所以只好用鸦片来缓解她的痛苦,但这法子治标不治本,慈禧太后的病被拖的越来越重。

最后,还是慈禧太后最宠幸的总管太监李莲英想了个法子,他从民间找来了不少止泻的偏方,其中一味“王八汤”颇有效用,慈禧太后喝了之后觉得腹部温暖,腹泻也少了,这让大家都十分振奋,以为她逃过了这场死劫。

然而,不久之后,一个如晴天霹雳一般的消息突然传来,将所有人的喜意都打入谷底——年轻的光绪皇帝,不久之前还好好的、没有一点儿生病之相的光绪皇帝,突然就病重而亡,年仅二十八岁。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但是慈禧太后表现的却相当镇定,她先是派人传讯天下,然后有条不紊的处理起了光绪皇帝的后事,这平静的态度、充足的准备,让人很难不怀疑光绪皇帝的死是否和她有什么脱不开的关系。

不过当时慈禧太后一手遮天,就算知道光绪皇帝的死有疑点,也没有人敢冒着得罪慈禧太后的风险为他申冤,慈禧太后得以迅速的将光绪皇帝入棺,也将一切的疑点都掩埋在尘土之中。

突然昏迷,三句遗言

光绪皇帝死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又横在了慈禧太后和朝廷大臣——这下一任的皇帝究竟选谁?光绪皇帝没有儿子,同治皇帝也是无死而中,如今只能再次从宗室中选择合适的孩子。

按照大臣们的想法,如今国家风雨飘摇,正需要一个有决断的成年君主前来执掌,但是慈禧太后害怕这样的君主会侵犯自己的权利,于是不顾大局,坚持要接纯亲王家里年仅三岁的爱新觉罗.溥仪入宫继承大统。

一个三岁的孩子能顶什么用?这不是开玩笑吗?大臣们内心都十分不满,但是此时朝政军权都还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他们的意见根本就无法左右最后的结局,所以他们只好保持沉默,任凭慈禧太后儿戏般的将一个只有三岁的孩子扶上了皇位。

与众位大臣们议定了皇位的继承人之后,慈禧太后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她在朝堂的地位不会受到任何威胁,她依旧会是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离溥仪亲政的年纪还有十几年,怎么着也够她活的了。

想到这里,慈禧太后心情大好,立刻回去美美的睡了一觉,早晨起来之后,她就让太监宫女们传膳,她要好好吃一顿,养精蓄锐,好继续准备溥仪的登基大典。太监宫女门不敢有违,立刻就奉上了一桌满汉全席。

然而,让谁都没有想到的是,慈禧太后吃到一半,突然脸色一变,喉咙中发出“咯咯”的声音,然后双眼一翻,直直地倒在了地上,样子极其可怖,宫女太监们被吓得赶紧找来了太医,和太医一把脉就摇了摇头,慈禧太后这是痢疾发作,脆弱的肠胃无法消化,受损严重,他们已经无力回天。

出于“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心态,太医还是尝试着给慈禧太后开了一副益气生津汤,可慈禧太后此时已近油尽灯枯,岂是区区一碗汤药就能够救回来的,药灌下去之后,她依旧昏迷不醒,没有丝毫好转的现象。

太医们无力回天,只能冲着围过来打听的宗室大臣们摇了摇头,大臣们一见心都凉了,看来今天慈禧太后是注定要升天了,可是她昏倒的突然,后事儿还没交代呢!

正当众人左右为难之际,慈禧太后突然睁开了眼睛,众人还以为她这是逢凶化吉,然而仔细一看,她的脸色突然从憔悴变得有几丝红润,明显就是回光返照之像,大臣们知道她命不久矣,赶紧跪下来聆听她的遗言。

慈禧太后奄奄一息,只是强撑着用微弱的声音对大臣们道:“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这三句话就是慈禧最后的遗言,但其中每一句都让人觉得无比可笑,后宫女子干政,终满清一朝,当以慈禧太后为先,至于宠幸太监,慈禧太后先后提拔安德海、李莲英,使他们大权在握,纵享荣华,谁能比得上她呢?

慈禧太后一生都奋斗在后宫刚政的第一线,丈夫在时就积极参与朝政,儿子登基后更是大权独揽,后来的亲外甥光绪皇帝也成了她手中的傀儡,整个朝廷都受她摆布。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有慈禧太后这么一个后宫干政、宠幸太监的先例在,怎怪后面的隆裕太后想要效仿她垂帘听政?最后,大清的江山在隆裕太后手下彻底灭亡,这或许也是对慈禧太后的一种报应吧。

发布于:天津市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